1、 |
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与三个阶段 被引用次数(10) |
|
|
刘华杰 2009年第4卷, 第2期:10~18 |
|
2、 |
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 被引用次数(8) |
|
|
任福君 2009年第4卷, 第3期:60~65 |
|
3、 |
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——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分析与研究 被引用次数(8) |
|
|
何薇,张超,高宏斌 2008年第3卷, 第6期:8~37 |
|
4、 |
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 被引用次数(7) |
|
|
徐善衍 2007年第2卷, 第4期:15~20 |
|
5、 |
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被引用次数(6) |
|
|
任福君,翟杰全 2011年第6卷, 第5期:8~17 |
|
6、 |
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用次数(5) |
|
|
郑念 2009年第4卷, 第2期:19~29 |
|
7、 |
科普创新模式探索——中国高校科协理论与实践 被引用次数(5) |
|
|
靳萍 2007年第0卷, 第1期:6~9 |
|
8、 |
农村公民人文科学素养的电视信息传播导向研究——从农民的视角 被引用次数(5) |
|
|
谭英 2007年第0卷, 第1期:30~35 |
|
9、 |
建国以来我国科普政策分析 被引用次数(5) |
|
|
佟贺丰 2008年第3卷, 第4期:22~26 |
|
10、 |
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用次数(4) |
|
|
莫扬 2010年第5卷, 第1期:12~16 |
|
11、 |
论科普的公益性特征与产业化发展道路 被引用次数(4) |
|
|
刘长波 2009年第4卷, 第4期:24~28 |
|
12、 |
关于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的若干思考 被引用次数(4) |
|
|
谢娟,尚修芹 2009年第4卷, 第3期:39~43 |
|
13、 |
关于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——以广西科技馆为例 被引用次数(4) |
|
|
梁春花 2010年第5卷, 第2期:66~71 |
|
14、 |
科学知识图谱——科学计量学的新领域 被引用次数(4) |
|
|
杨国立,李品,刘竟 2010年第5卷, 第4期:28~34 |
|
15、 |
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》解读 被引用次数(4) |
|
|
任定成 2006年第0卷, 第1期:19~23 |
|
16、 |
我国高校科技传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被引用次数(4) |
|
|
莫扬 2006年第1卷, 第2期:31~35 |
|
17、 |
科研宣传与大众传媒的脱节——对中国科研机构传播体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被引用次数(4) |
|
|
贾鹤鹏,刘振华 2009年第4卷, 第1期:17~23 |
|
18、 |
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平台、促进科普事业发展 被引用次数(4) |
|
|
任福君 2006年第0卷, 第3期:8~13 |
|
19、 |
日本公众理解科学实践的一个案例:关于“转基因农作物”的“共识会议”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刘兵,江洋 2006年第0卷, 第1期:41~46 |
|
20、 |
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任福君,张义忠 2012年第7卷, 第1期:11~18 |
|
21、 |
对“公众科学素养调查”部分数据的再思考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佟贺丰 2007年第2卷, 第4期:34~37 |
|
22、 |
对科技馆提升展教效果的传播学思考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郭寄良 2007年第0卷, 第2期:24~26 |
|
23、 |
科普服务发展与新模式研究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李士,方媛媛,侯波波 2009年第4卷, 第1期:42~45 |
|
24、 |
美国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陈发俊,史玉民,徐飞 2009年第4卷, 第2期:41~45 |
|
25、 |
英文“科普”称谓探识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石顺科 2007年第0卷, 第2期:62~66 |
|
26、 |
国外科普场馆的运行机制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李健民,刘小玲,张仁开 2009年第4卷, 第3期:23~29 |
|
27、 |
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分裂与整合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林坚 2011年第6卷, 第1期:63~68 |
|
28、 |
科学普及中行为缺失的案例剖析——以地理学为例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孙俊,潘玉君,和瑞芳,等 2011年第6卷, 第2期:46~54 |
|
29、 |
科普投入的国内外对比研究及对策分析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佟贺丰 2006年第0卷, 第4期:3~8 |
|
30、 |
国家创新系统视野中的科学传播与普及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曾国屏 2006年第0卷, 第1期:13~18 |
|
31、 |
透过三个植物园探索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许玲,陈进,李大光,廖景平 2009年第4卷, 第5期:80~83 |
|
32、 |
对科普文化产品经典之作《铁臂阿童木》的回顾和思考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马蕾蕾,曾国屏 2009年第4卷, 第3期:44~50 |
|
33、 |
从《点石斋画报》看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王斌,戴吾三 2006年第0卷, 第3期:20~28 |
|
34、 |
公民科学素质:要义、测度与几点思考 被引用次数(3) |
|
|
郭传杰,褚建勋,汤书昆,李宪奇 2008年第3卷, 第2期:26~33 |
|
35、 |
美国的科技博物馆和科学教育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钱雪元 2007年第2卷, 第4期:21~28 |
|
36、 |
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浅析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刘秀花 2008年第3卷, 第5期:14~17 |
|
37、 |
对科技馆建设理念和建馆模式的探讨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梁兆正 2010年第5卷, 第1期:53~56 |
|
38、 |
关于科普文化产业几个问题的思考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曾国屏,古荒 2010年第5卷, 第1期:5~11 |
|
39、 |
当代大学科普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靳萍 2009年第4卷, 第3期:12~17 |
|
40、 |
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科学普及方式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邱成利 2013年第8卷, 第6期:41~47,59 |
|
41、 |
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案例研究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钟,琦 2008年第3卷, 第3期:50~52 |
|
42、 |
在创新中深化科普工作——访周立军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尹传红 2008年第3卷, 第3期:64~72 |
|
43、 |
科技馆常设展览科普效果评估初探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郑念,廖红 2007年第0卷, 第1期:43~46 |
|
44、 |
科普能力建设:理论思考与上海实践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李健民,刘小玲 2009年第4卷, 第6期:35~41 |
|
45、 |
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胥彦玲,何丹,吴晨生 2010年第5卷, 第1期:57~60 |
|
46、 |
手机科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肖云,王闰强,王英,毕宏宇 2011年第6卷, 第7期:90~97 |
|
47、 |
从政府公共服务的角度探讨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曾一春 2006年第0卷, 第4期:9~13 |
|
48、 |
科普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技巧的探析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王宇良,戚敏 2010年第5卷, 第1期:37~42 |
|
49、 |
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王姝,李大光 2010年第5卷, 第3期:68~73 |
|
50、 |
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翟杰全 2009年第4卷, 第6期:5~9 |
|
51、 |
是拓展科普概念的时候了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江晓原 2006年第0卷, 第1期:52~56 |
|
52、 |
实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理论思考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郑念,张义忠,孟凡刚 2011年第6卷, 第3期:20~26 |
|
53、 |
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“进化论”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朱幼文 2014年第9卷, 第4期:38~44 |
|
54、 |
通俗化断想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尹传红 2009年第4卷, 第3期:77~82 |
|
55、 |
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模式和实施过程初探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姜联合,袁志宁,马强 2010年第5卷, 第6期:5~13 |
|
56、 |
科技资源科普化:人才是瓶颈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范春萍 2010年第5卷, 第5期:34~38 |
|
57、 |
2007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典型调查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张超,何薇,高宏斌 2008年第3卷, 第6期:59~64 |
|
58、 |
全球变暖、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——气候变化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分析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贾鹤鹏 2007年第0卷, 第3期:39~45 |
|
59、 |
城市公众安全文化教育模式研究——以“北京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社会调查”分析为例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韩淑云,金磊 2007年第2卷, 第6期:34~41 |
|
60、 |
国家创新体系中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政策设置及路径选择——英国研究理事会的科学传播政策与实践的案例研究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张香平,刘萱,梁琦 2012年第7卷, 第1期:5~10 |
|
61、 |
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用次数(2) |
|
|
郑念 2010年第5卷, 第6期:68~74 |
|
62、 |
关于我国农村科普的思考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朱洪启 2017年第12卷, 第6期:32~39 |
|
63、 |
参与式科普:一种全新的网络科普样式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周荣庭,何登健,管华骥 2011年第6卷, 第1期:11~14 |
|
64、 |
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孟凡刚 2011年第6卷, 第4期:45~49 |
|
65、 |
关于北京市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调查报告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周立军,刘深 2011年第0卷, 第Z1期:~ |
|
66、 |
大型科普活动前期宣传效果评估的探讨——以2010 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宣传为例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谭超 2011年第6卷, 第3期:80~83 |
|
67、 |
我国科普动漫发展现状浅析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武丹,姚义贤 2011年第6卷, 第7期:86~89 |
|
68、 |
关于互联网科普的若干问题——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一期工程为例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张小林 2010年第5卷, 第3期:51~56 |
|
69、 |
创新科普形式 增强传播效果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周立军 2010年第5卷, 第3期:57~62 |
|
70、 |
试论我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特点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伍正兴,王章豹 2010年第5卷, 第6期:50~53 |
|
71、 |
发达国家和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现状比较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姜联合,袁志宁,马强 2010年第5卷, 第5期:39~48 |
|
72、 |
论高校大学生的高级科普内容与形式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许志峰 2007年第2卷, 第5期:47~51 |
|
73、 |
"公共科学服务体系"建设的理论研究框架设想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任福君 2007年第2卷, 第4期:13~14 |
|
74、 |
科学商店社区行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李秀菊 2009年第4卷, 第2期:37~40 |
|
75、 |
公众盛赞科学,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李大光,编泽 2009年第4卷, 第6期:10~20 |
|
76、 |
科技博物馆公共空间利用初探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赵洋,王恒 2009年第4卷, 第3期:34~38 |
|
77、 |
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探讨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徐善衍 2009年第4卷, 第4期:45~49 |
|
78、 |
“科普环境信息场”理论研究——用“科普环境信息场”理论来理解科普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钱贵晴 2009年第4卷, 第4期:16~23 |
|
79、 |
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历史与展望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韦钰 2008年第3卷, 第4期:6~10 |
|
80、 |
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看博物馆的展览设计——来自现代欧洲博物馆的启示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何,琦,王,军 2008年第3卷, 第3期:45~49 |
|
81、 |
科普书插图三题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林凤生 2006年第0卷, 第5期:52~57 |
|
82、 |
众包科学:网络时代公众参与科学的全新尝试——基于英国“星系动物园”众包科学组织与传播过程的讨论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胡昭阳,汤书昆 2015年第10卷, 第4期:12~20,34 |
|
83、 |
新形势下北京科普工作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朱世龙,伍建民 2016年第11卷, 第4期:75~78 |
|
84、 |
美国生态主题科幻电影的启示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尹松涛,徐飞 2015年第10卷, 第3期:58~67 |
|
85、 |
试论当代数字博物馆的模式和发展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顾洁燕,王晨 2011年第6卷, 第4期:39~44 |
|
86、 |
广西科技馆科普展品设计制作缺陷之探讨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蓝冬青 2010年第5卷, 第4期:63~66 |
|
87、 |
科学普及“嵌入”社会热点事件的模式研究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徐顽强,张红方 2012年第7卷, 第2期:16~21 |
|
88、 |
北京地区科学家群体理解科普状况的典型调查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高宏斌,张宇蕾,翟立原 2012年第7卷, 第3期:52~59 |
|
89、 |
我国科技类博物馆资金多渠道投入问题及对策研究述评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彭涛,柏坤,齐婧,等 2011年第6卷, 第4期:74~80 |
|
90、 |
我国城市社区科普的公众需求及满意度研究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胡俊平,石顺科 2011年第6卷, 第5期:18~26 |
|
91、 |
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李朝晖,任福君 2011年第6卷, 第2期:17~21 |
|
92、 |
“草根科普”与“科普创新”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汪志 2011年第6卷, 第2期:94~96 |
|
93、 |
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——为提升中国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而努力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翟立原,高宏斌 2008年第3卷, 第5期:47~52 |
|
94、 |
新中国科教电影的发展历程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谢九如 2008年第3卷, 第4期:31~33 |
|
95、 |
社区居民科普知识现状研究——重庆市社区居民科学素养调研问卷分析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张礼建,张迎燕,赵向异 2007年第0卷, 第1期:20~24 |
|
96、 |
科学家向青少年传播的典型研究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翟立原 2007年第0卷, 第2期:14~18 |
|
97、 |
人的世界观与其在公共健康领域内科学知识间的文化差距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古哈·雷泽,斯吉特·赛因 2007年第0卷, 第1期:51~58 |
|
98、 |
谈谈如何将科学精神贯穿于科普实践中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林方曜 2007年第2卷, 第6期:77~80 |
|
99、 |
“城市中水回用”科普活动资源包的初步设计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戚雁俊 2007年第2卷, 第6期:58~61 |
|
100、 |
建立健全科普评估制度,切实加强科普评估工作——我国开展科普评估刍议 被引用次数(1) |
|
|
张仁开,李健民 2007年第2卷, 第4期:38~41 |
|